《淨土集》後面「印光大師菁華」裡面有講到。念觀音,可以迴向給世界苦難眾生。你說我不念觀音,我專念阿彌陀佛,可以不可以?可以,那更好。你要兼念觀音也可以,你不念,專念佛號迴向給眾生,也是可以。既然可以,為什麼佛又要提觀音、勢至?觀音、勢至是阿彌陀佛的助手,是他的助手。其實如果照黃念老註解講,他說觀音、勢至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那的確也是。三聖是一不是二,兩位都是給阿彌陀佛做助手的,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十方世界念佛眾生往生淨土的,是助手。
這個助手,特別是還沒有真正深信淨土的人,你先勸他念觀音,他比較容易接受,因為有些人對念阿彌陀佛求往生極樂世界他聽到就害怕。他聽到了,你叫我趕快去死,我現在還不想死,他聽了就有忌諱,他不敢聽。我最近去佛陀教育基金會看簡豐文居士,簡居士跟我講,他說黃柏霖黃警官有一次去給人家助念,說勸那個人趕快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,那個人嚇得都站起來,非常恐怖,嚇得都站起來了。如果像這樣的情況,他都不能接受念阿彌陀佛,你就可以勸他念觀音菩薩,或者有的要念地藏菩薩也可以,念觀音菩薩也可以。念觀音菩薩,大家都知道,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,希望我這個病趕快好,能夠再多活幾年。他發的願不是願生西方,是願多活幾年,是發這個願。佛菩薩都能恆順眾生,你念觀音菩薩也滿你的願,一般人這樣他就比較容易接受了。
節錄自:WD20-018-0011 淨土集(第十一集)
實在講古人讀經這個基礎是用五年的工夫,五年,五年學戒,五年學戒就是要讀誦大乘經典,現在人沒有耐心,家師把這五年減成三年。是不是能再減少一點?再減少一點就不行,就沒法子。所以三年希望你一天《無量壽經》能夠念三遍,念三部,三年,一天念三部,一年大概就念一千部,三年三千遍。這三千遍念下去,他的心定了,妄念少、煩惱少了,功夫就得力。這樣再深入經藏,再用持名的方法,就是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不用再念經了,可以專念名號,他心定了。那個名號會有很大的作用。
所以家師教大家是這麼一個方法,是三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是讀經,讀經是修定、是修專,第一個階段是專、是定,三年的工夫。第二個階段是解,進一步去理解經義,是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狀況完全通達明瞭,明瞭之後,你的信心不會動搖,你的願心堅固,信願堅固就決定得生。蕅益大師說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就在信願之有無,我們真信切願決定往生;持名功夫的淺深是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,這樣穩穩當當的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。一定要經過這個過程。如果不在這個過程上奠定基礎,許多人念佛念了好幾十年,聽人家說幾句閒話,心馬上就動搖、就恐怖。心一動搖,一有疑慮,這一生往生的機會馬上就失掉,你說多可惜!
節錄自:WD03-003-0064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(第六十四集)
這個改過在佛門裡面講叫「懺悔」,改過。我們人不是聖賢,儒家講的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」我們不是生下來就是聖賢;不是聖賢,我們就是凡夫,凡夫不可能沒有過失。「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,過不怕,只要能夠改過就沒有過了。所以在佛經裡面,佛讚歎改過,他並沒有讚歎無過,因為凡夫都有過。所以佛讚歎改過,也是勸勉我們眾生勇於改過。實在講,從凡夫到成佛,修的無非是懺悔,就是改過。
節錄自:WD21-092-0001 對蘇州固鍀電子公司員工開示(共一集)
早年我在景美華藏圖書館,那個時候我們師父拿美國的綠卡,跟韓館長一年都要住美國一百八十三天,有同修寫信來問問題,後來我們師父就叫我代替他回答問題。我回答問題要先給他看,看哪些回答得比較不妥當的地方,他老人家在那邊改,給我加一加。他說,好,你這樣再寫一遍,再回。後來我就知道,師父回答這些問題,大概怎麼回了。後來人家來問一些問題,我再給師父看,他說可以了,以後不用我看了,人家來問我的問題,你就直接拆開,如果問問題,你就代替我回答。有一次有一個居士他寫信來,他就問我們師父三個問題,他說聽我們師父講《彌陀經疏鈔》,我們師父講念佛三個要訣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他問的問題就是說不懷疑、不夾雜,他做到了,他不懷疑,他就相信念佛法門,都是修念佛法門;他也不夾雜其他法門,就專念阿彌陀佛。不懷疑、不夾雜,這個他做到了,但是不間斷,他沒做到。他說他不能像念佛機一樣,二十四小時念個不停,他還要上班、還要睡覺、還要吃飯,都要中斷,他說這個怎麼辦?後來我給他回答,我說你既懷疑又夾雜又間斷。我說你不懷疑,你還問什麼問題?大家想一想,你不懷疑,你沒有疑惑,你還會問問題嗎?就不會問了。問,就是你有疑,才會問,叫疑問。所以自己有懷疑,自己不知道,以為沒有懷疑。
節錄自:WD20-062-0010 淨土集—大乘無量壽經菁華(第十集)
世出世間法,「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」,這是《金剛經》的經文,後面我們會讀到。一切法得成於忍,也就是說你要成就任何一法都要忍耐,要有耐心,要忍。沒有忍,世出世間的事業都不能成就,學佛道業不能成就,我們念佛淨業不能成就。我們要成就一番學問都要吃苦、要耐勞,都要忍;不能忍受,什麼事也做不成。所以一切法得成於忍,世出世間法都要忍。所以忍辱就非常重要,六度第三度。
節錄自:WD15-008-0022 金剛經講義節要—佛法最重定、慧 (第二十二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