🔹為什麼人與人之間要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❓
🔹平常念佛很用功,到臨終病痛來的時候,念不下去了。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,都是在給我們說法,說什麼法❓
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—喜莊嚴 喜莊嚴故……歡喜心就能生起來 悟道法師主講 (第七十一集) 2025/5/2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WD19-036-0071
《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》節要。尊敬的新加坡多元文化促進會全體同修,網路前的同修,澳洲淨宗學院現場的同修,大家晚上好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我們繼續來學習先師淨老和尚《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》。我們上個星期學習到「喜莊嚴」,沒有講完,講到第二條。我們再把這段經文念一遍,我們對一對地方,在二百二十二頁第四行「喜莊嚴」,請看經文:
【喜莊嚴故。見修善者。心無嫌嫉。】
上一次我們這段經文學習到節要的第二條,這一段經文也就是普賢十大願王當中的「隨喜功德」這一願。隨喜功德是對治傲慢、嫉妒的煩惱,傲慢、嫉妒是嚴重的煩惱,障礙修行。不但障礙佛法的修行,也障礙我們世間法的成就。「人與人之間能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這是大學問。」傳統文化所學的,也就是學習人與人要怎麼相處,怎麼樣能夠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。在儒家講,就是要學禮。學禮,就是教我們要通達人情世故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,這個是很大的學問,大學問。所以《論語》裡面「林放問禮」,孔子說「大哉問」,這是大問題,這都是我們一生當中要努力來學習的。
我們今天接著第三條節要:
「三、何以要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?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是一個生命共同體。」
這一條也是給我們開示,為什麼人與人之間要「平等對待」、要「和睦相處」?這個道理,佛法講的最透徹。因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怎麼來的?為什麼有這些?從哪裡來的?有我們自己,有一切眾生,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這一切,這個道理很深。這裡根據《華嚴經》講的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唯識宗的經典也非常多,所以他有一個宗,法相宗,分析這個唯識,《成唯識論》,玄奘法師他的著作,《成唯識論》講的就很多。《華嚴經》也是唯識宗六經十一論之一,《華嚴經》也是唯識宗六經十一論其中之一種,所以這兩句根據《華嚴經》上講,這個要講,可以說非常多。簡單講,就這兩句,我們的心現識變,這些道理都在大乘經論裡面。唯有真正搞通,通就是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才真正能夠證實自己與一切眾生是「一個生命共同體」,是一體。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,他講得更貼切,就像我們人這個身體,五官、手腳、眼睛、鼻子、耳朵,分布在各個不同的部位,但是是一體的。就像一棵大樹,樹根(樹的本)、樹幹、樹枝(枝葉花果),發展一棵大樹,看起來好像各個不一樣,但是它是一體。我們從這些比喻去體會這個概念,要真正一體,還是要證入這個境界。我們現在聽說,首先我們先有這個概念,我們從這個地方向這個目標來學習。
這是總的原理。目前我們能夠做的,先修和,所以六和敬。和才有平,平才有安,安才有樂,這個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常講,和平安樂。我們人跟人相處要和很難,我們也知道要和,就是和不來。這個和,我們現在凡夫,我們知道佛法講的最高的理論,我們現在能夠做的,先從儒家常禮來下手,禮以和為貴,這個禮就是要和。有時候人家對我們失禮,那你跟他和不和?如果你跟他計較,你怎麼對我無禮,那就不和了。所以禮以和為貴,這個意思我們要搞懂。不能離開禮,但是往往有人對我們不禮貌,那你還跟他和嗎?所以這個說一說那很容易,但是事實上我們碰到了,這個才是我們要去修學的一個地方。這個境界現前了,我們怎麼辦?你要怎麼去面對,要怎麼去處理?我們用講的,當然講的可以講得很好聽,但是境界現前才知道。所以人與人和睦相處,這個也要學習。我們眼前這些人事物,我們怎麼來相處?特別我們凡夫,一個人一個個性,每一個人年齡不一樣,家庭背景不一樣,文化不一樣,你生活的一個國家地區,這個意識形態不一樣,我們要怎麼來和睦相處?這是大學問。
這個學問,先師淨老不但講,他還做給我們看。特別我們與不同的族群相處,要怎麼能跟他們和睦相處?先師淨老來這裡建學院,他在這邊做的,以及在國際間上做的這一切,有理論,有表演,也實質上做出來給我們看,我們要懂得。所以辦一個活動,不是大家熱鬧熱鬧,高興高興,高興完了也就完了。待人處事接物,都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,遇到什麼樣的人,在什麼情況要怎麼去跟他相處?這些點點滴滴,在他老人家身行言教當中都給我們表現出來,也做給我們看,我們要能看得懂,去參加那個活動才能學到東西。這個道理先師在講席當中講得非常的多,我們聽經的老同修多聽,也不難理解。但是我們要轉變這個境界,要自己真正這個道理透徹明白,道理要透徹明白,必定要修觀,你沒有修觀,理論我們可以講得很好,但是我們內心深處轉不過來。所以我們道理明白,也要從我們觀念上做一個轉變,這樣才會有效果。這個也是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一個方向,先人跟人怎麼相處,這是真實的,真槍實彈的。修行不是說你在佛堂念了佛,你說我今天念一支香,心很清淨,等下碰到一個人,來跟你弄一個,你馬上就心裡不高興了,功德就被他破壞掉。所以先師淨老常講,修行在哪裡修?就在生活當中去修。紀念先師淨老和尚,今年七月二十六日就三週年了,台南辦三年紀念會。紀念會安排很多,邀請很多海內外這些來賓,辦了一些活動,辦法會,辦祭祖,祭孔等等的這些活動,這些是紀念的形式,是形式。這個形式當中要有它的內容,內容是什麼?內容,我們這些做弟子的人,要常常想到師父生前教我們什麼?教我們什麼,統統在講經的時候都講得很清楚,要常常記在心裡。所以我們老和尚他的老師章嘉大師圓寂了,他去搭一個帳篷,在北投荼毗的地方,那個塔後來我們也去給他修理,原來是中國佛教會的,後來失修了,我們去修理。原來旁邊有個寺院要拆掉,我們透過關係去台北市政府申請古蹟,所以再把章嘉大師荼毗那個塔,那個火化爐保存下來。
我們老和尚在那裡搭篷,住了三天,住三天幹什麼?不是住在那邊哭,不是在那邊大哭三天。我們聽他老人家講過,他說那個三天,他就坐在那邊很冷靜的去回想,大師這三年,他教我什麼?他去回想這個問題。我聽他講了很多次,我們同修不曉得有沒有聽過?後來想到了,章嘉大師這三年不斷給他提醒的,「戒律很重要」,每一次要走,就輕描淡寫的跟他提一下。因此,我們紀念先師,最重要還是不斷提醒,老和尚教我們什麼?我們有沒有去做到?做到了,做到了多少?要不斷的提升、進步,這樣才是紀念真實的意義。不然就是搞個形式,大家熱鬧熱鬧,師父的教誨忘得一乾二淨,那個紀念就落於形式,就沒有實質意義。所以先師也常常講,這個也是章嘉大師跟他講的,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。形式,這是接引大眾,結結緣,實際上要重實質,那個實質才有真實的受用。所以這兩條也是我們當前的功課,我們現在大家住在一起,要生活在一起不容易。兩個人要長期生活在一起都不容易,你沒有互相包容,互相理解,怎麼可能?這個真的很大的學問。世間法、出世間法都要懂,不但要懂佛法,還要懂世間法。
所以悟道出家,先師淨老叫我跟常師父學戒律,有一天他就把我拉到旁邊,他說學佛法,學戒律,也要通世間法,世間法的人情世故,這個也要通達,如果只有通佛法,不通世間法,不能弘法利生。這個四十幾年前的話,我都記在心裡。所以後來我學習佛法之外,對世間的這些常禮、人情世故,也慢慢去學習、去理解。早期到華藏圖書館,學習當中就是碰了很多釘子,也碰釘子,從這個地方慢慢的學。所以這個也不是在講台上講一講,也就沒事了,實際上要在生活當中去歷練。
好,我們接著看第四條:
「四、見道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,見到事實真相,再往後是修道位。我們怎麼修也修得不像,原因就是沒有見道,所以當然是盲修瞎練。」
這個開示,如果我們沒有細心深入去體會,我們聽一聽也就過去了,印象也不深刻。我們現在都在修,怎麼修也修不像,這是真話,我們現在都在修,我們要承認我們修得都不像,不像一個修道人。道理很會講,碰到事情,跟那個不明白道理也差不多,所以不像,修是修不像,這個原因就是沒有見道。「見道」,此地講「圓教初住」位,那是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。見道,這個見,八正道第一個是正見。這個見,就是我們的見解,我們自己的觀點,你的認知,決定你的看法。這個見有堅固的意思,固定、堅固,我的見解,我的看法就是這樣。這個見很不容易,八正道第一個正見,第一個那個見如果不正,後面統統不正。這個見它是導航的,它是在主導的。所以佛法裡面講,捨身容易捨見難。這個身體捨掉容易,要捨見難,捨那個邪知邪見,錯誤的見解,難!這個身體捨掉還容易,你看看很多去自殺的人,捨身很容易,但是要捨他那個邪見,太難了,不容易。所以我們先不要講到圓教初住位,這個見道位高層次,就講你要證得須陀洹果,第一關是見惑。
見惑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、邪見,這稱為五利使,五種惡見都在指使我們,我們不得自在。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這個叫五鈍使。五鈍使是從五利使出來的,利是猛利,鈍就是藕斷絲連,遲鈍。第一關要破的就是見惑,我們生生世世修行,我們不是只有這一生在修行,我們同修這一生能夠到人間來,遇到佛法,我們能夠繼續來學佛,肯定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學的,生生世世都在學,甚至學了無量劫,但是我們現在還是凡夫。在佛法基本的一個成就,就是小乘的須陀洹果,圓教初信位菩薩菩薩,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,證得位不退,這就是聖人,雖然還沒有超越六道,他不墮三惡道,他把見惑斷了。第一個見,我們就很難突破。經上講,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,四十里沖下來的瀑布,一下子要斷,那個難度相當之高,不容易斷。我們如果帶著這個五利使、五鈍使來修道,你怎麼苦修都不會有結果。你修得不對路了,你沒有見道,不要說大乘的見道,小乘的見道都沒有,你怎麼修都修得不對路。所以我們生生世世修行,還是這個樣子,就是這個沒有真正搞清楚,沒有真正去突破見惑這一關。
所以我們修行第一個就是見,見道你才能「修道」。所以先師在這裡講,就是我們怎麼修也修得不像,「原因就是沒有見道,所以當然是盲修瞎練」。要見道,這個經教的道理不能不深入,理明信深,願切行專,這個道理要明白。明白了,還要深入,如果沒有深入,我們這個明白,還是不透徹。要透徹明白,我們才知道怎麼修。所以先師這些開示,聽起來好像很容易懂,實際上我們仔細深入去探討,我們還不明白,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搞透徹,所以這個還是我們大家要努力的一個地方。
「五、佛教人要常生歡喜心,歡喜是性德。《論語》云: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。悅就是喜。喜不是外面刺激、娛樂的歡喜,而是從內心生出來的。悅是從內心生的,樂是外面環境的刺激。」
「佛教人要常生歡喜心,歡喜是性德」,是我們自性的德能。「《論語》云: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,悅就是喜悅。「喜不是外面刺激、娛樂的歡喜,而是從內心生出來的」,從內心所生的。這個樂,快樂「是外面環境的刺激」。我們常講法喜,法喜充滿,這是歡喜,從內心湧現的一個喜悅。這個喜悅,我們第一關還是要從明理,理明開始,道理明白。道理明白,我們的心就安,要從明理開始。道理不明,遇到一些事情,特別是不如意的事情,那個心結就解不開,這個就生煩惱,不是生歡喜心了。
在儒家的修學,有學問,他就歡喜了,無論他遇到什麼樣的境緣,他知道這是天命,不怨天,不尤人。孔子他不怨天,不尤人。不怨天,不尤人,這個很深的學問。我們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總是很自然的就是要怨天尤人,所以要修到不怨天、不尤人,這個也要很深的學問,遇到什麼逆境,他才能夠逆來順受,不怨天,不尤人。儒家講「君子素位而行」,這個都是學問,真實的學問。我們要常生歡喜心,都要多學習經典,深入經典,深入經教,道理明白,得到法喜,歡喜心也就很自然。歡喜是最好的營養,因為你得到法喜。譬如說學佛、學經教,你嘗到法味,嘗到味道你就有法喜,有法喜你就不累,沒有嘗到味道你就很累,這是很明顯的一個效果。
我們學習,總是有一個過程,我們還沒有嘗到法味之前,要忍受枯燥無味的過程。早期我出家跟常師父學戒,常師父常常講,修道就像啃甘蔗。啃第一層,又硬又苦又澀,以前我們年輕的時候,甘蔗皮不是用刀削的,剁一節一節,用嘴巴啃的,那個時候牙齒好。我現在牙齒掉光了,削皮削好了,我都咬不動。所以他用這個比喻,用這個比喻也是很好。好像剝筍皮一樣,你要吃那個竹筍,外面那層皮粗糙的要去掉,去到裡面就吃到甜的,嘗到法味,就得到法喜。所以我們學佛、學儒、學道,都是內心的喜悅,不是外面的一個刺激。外面的刺激,其實那不是真正的一個歡喜,那個樂一過,苦就來。
「六、《三字經》云:人不學,不知義。義是做人、生活、處事待人接物的道理。」
這個我們也是要學習。我們中國百年來,自己祖宗這些傳統文化倫理道德、因果教育就不學了,總是向西方學習。西方他們也有好的文化,也有好的,但是也有不好的。我們看到現在好像好的沒有學到,不好的,倒學得滿多的。過去先師淨老常常給我們開示,吃大虧了。中國人文教育,傳統文化,這是外國沒有的,外國要跟我們學的。現在你顛倒,你去跟外國學,那就錯了。外國沒有這些東西,一直想到東方來尋找。我們老和尚推出《群書治要》,這也是一個感應,他想要這個東西,就出現了,也是一個感應。那麼《群書治要》,我現在每一天都學一條,我們師父說360,一天學一條,我早上起來就要去念一條,已經念了好幾年,每一天,我走到哪裡,念,然後跟同學分享,就是三、五分鐘,我就是學一條。學了《群書治要》才知道,治理一個國家,現在看到這個世界這麼亂,我們從《群書治要》這些經典來對照現在全球政治人物,這些國家領導人,他的想法、他的看法、他的做法,跟經典相不相應?如果不相應,他肯定要失敗。這個經典是真理,適用於所有一切眾生,一切人類,所謂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所以我也在留意這些新聞,看看這些政治人物,他們的政策,他們的想法、他們的做法,經典一對照,非常清楚。
在台灣,我也跟政治人物有一些交流。過去先師淨老倡導的《群書治要》印出來,每個國家的領導人,每個黨派統統送。送了真正去看的人、去學的人,他治理國家就能治理得好。如果沒有去學習的,肯定他治理得不好。看到別人治得不好,想自己來治,我來管理,我來辦,有沒有比他更好?有時候會更差,什麼道理?他都沒有照經典去做。或者學習了經典,拿經典來對照別人,他們錯在哪裡,等到自己上台去做,自己犯同樣的錯誤,自己還是走他的老路,那也肯定要失敗。你管理一個道場也是一樣,《群書治要》還是要學習。
政治,在《論語》裡面講,有人問孔子,你怎麼不出來做官,來辦政治?孔子說,我都在辦政治,在家裡,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家庭管理得好,就是政治了。這個政治,國父說,管理眾人之事,就叫政治。《論語講記》講,「天道敏時,地道敏樹,人道敏政」。人道辦政治最重要,政治辦好了,大家得到公安,辦不好,大家心都不安。管理一個國家是這樣,管理一個企業團體也是這樣,我們管理一個道場不是一樣嗎?你管理得好,我們心都安了,管理得不好,大家心都不安,都離不開政治。不是說一定去當官才叫政治,你管理一家人,管理一個小商店,那也是政治。所以這個都要學的,「人不學,不知義」,《三字經》講的,你不學這些東西,你不懂這些義理。義就是做人,你怎麼做人。
先師淨老過去提倡《弟子規》,他老人家有用墨寶寫了幾個字,我現在掛在我的寮房裡面,他老人家講,不學《弟子規》,就是不想學做人。就是你不學這個,你就不知道怎麼做人,你不懂。所以人不學,不知義。但是現在要學也有困難,因為現在都是以西方為主要的。因為大家還沒有意識到這一塊嚴重問題,就是沒有危機意識,這個世界愈來愈亂,下一代愈來愈沒有智慧。現代人只求功利,拼經濟,對教育好下一代,全部都疏忽掉了,這個會造成世界重大的災難,會感召重大災難。所以現在在網路上,也常常看到有一些預言家,中國外國的這些預言家,很多,古代的,現代的也不少。日本的、印度的、英國的、美國的,這個很多。馬來西亞也有一個,在吉隆坡有一個,也是預言家。這些預言,我們不排除那個可能性,我們不是聽信這些預言,而是看到現在全世界人類他的思想、言語、行為,我們與經典來對照,我們用《十善業道經》來對照,就很清楚了,是在造十善?還是造十惡?看看造十惡的多,那怎麼會沒有災難?災難是人類造惡業去感召來的,不是上天給我們的,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,自作自受。
所以我們人不學,的確對這些道理不懂。這些倫理道德,因果教育,要學習。《三字經》講,「人不學,不知義」,就不懂這些道理了。怎麼樣做人?怎麼樣生活?就是我們怎麼過日子?我們現在會過日子嗎?不會。過去先師淨老在世,早年在華藏圖書館也常常給我們開示,我也常常被他老人家指點,不會吃。我說怎麼不會吃?我天天都在吃。不會煮菜,菜也不會擺,擺五行,金木水火土。我說那真的我不會擺,我都亂擺。也不會穿,穿衣服也不會穿。我現在還比較講究一點,以前我是比較不講究這些。有一次我穿灰色的衣服,掛了一串白色的念珠。我們師父說,你白色的念珠要配黑色的衣服,我才懂,這個也要學。不然我是反正有珠就好了,掛上去。所以他老人家這些身教,也就是說他穿衣服,戴個帽子,也都很有講求的。這個我是粗心大意,他這個都很有講求的。東西動了要歸原位,以前我幫他打掃浴室,總是水桶原來放這裡,等一下清一清,放那裡也一樣。不行,他要擺在原來的地方,《常禮舉要》講「動物歸原」,你在哪裡拿的,就要歸還到哪個位置。所以在《常禮舉要》雪廬老人講,以前雜貨店東西太多了,擺了很多,他如果沒有放固定的位置,他怎麼能夠記得?常常在找東西,找不到,所以你放東西要有定位,你動了之後,用完了再歸到原位,養成這個習慣。我現在也都是常常提醒自己,動物歸原。
這些過日子,還有吃東西,我們師父講要吃季節菜,要吃當地產的,對人身體是最好。要吃季節菜,這個在《禮記.月令》,要什麼季節吃什麼菜。要怎麼吃,衣服要怎麼穿,還有睡眠,這些都是生活,這些我們都沒有學過,生活教育,我們沒有學。我們現在是亂吃、亂穿,反正現在就是一個字「亂」,就是這一個字。所以我們要學做人,要學怎麼過日子,學會過日子,他人生過得很有價值、很有意義。不會過日子,你錢賺得再多,我看也是痛苦不堪。不是有錢、有地位,他就快樂,不是,要學。學聖賢之道,學佛菩薩,有錢沒錢都快樂。處事待人接物,這些道理我們也要懂。處事待人接物,最重要就是一個人情世故。
「七、見別人的好處產生嫉妒,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。如果不學,隨順習氣。」
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,隨喜功德。隨喜功德,也就是儒家講的「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」。人家有好事,我們要隨喜讚歎。悟莊法師,他辦這個佛學班,RBIT,佛學班,我是隨喜功德。「君子成人之美」,看他辦好事,我也高興,我們先師淨老希望在這邊辦學,自己無德無能,來這裡濫竽充數,主要也是隨喜。我也是講內心話,隨喜,真的是希望我們這個能夠辦得成功。我是略盡棉薄之力,現在老了,拼了最後的老命,希望後面年輕人可以接上來。是寄望在年輕人,不要指望我,人命無常,所以我們希望有年輕人來學習傳統文化,來學習佛法,要發揚光大。學習的過程會很寂寞,會很辛苦,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為何而做,為什麼要做這樁事情?為誰而做,為誰來做這個事情?就是要為一切苦難眾生,就是為了要救度眾生,救苦救難,大慈大悲,所以我們來做這個事情。希望我們同學一定要把這個理念非常清晰的記在腦海,那你來學習,你就會得到法喜,你心裡就很踏實。不要學了半天,我父母逼我來的,沒辦法,很無奈,這樣學的,你的果報就是非常痛苦,你的果報就是很痛苦,沒有法喜。縱然不是你自己願意來,被逼來的,你也要轉變一下。
我的例子就說給大家聽了,像我出家,我也不是要學法器,學唱念,我也是被逼的,被館長逼的。後來我調整自己,我現在唱得滿法喜的,剛開始是真的心不甘情不願,所以人修行就是在轉變自己的心理,你的心態,自己要調整。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,境界沒有好壞,都是我們這個心在分別執著。那你為什麼不給它調整到好的方面來?為什麼要給它調整到不好的方面?這個都是在於自己,希望同學來這裡學習,都能得到法喜充滿。我們是隨喜,這個就是希望我們這個學校能夠培養更多的年輕人,無論在傳統文化,在佛法,都後繼有人,這樣我們就沒有對不起老祖宗,沒有對不起佛菩薩,沒有對不起先師淨老和尚苦口婆心,一生辛辛苦苦的教導。
第八條:
「八、養成習氣就不好改了。習氣若隨著他的福報,沒有福報的造業少,有大福報的就會傷害社會,甚至傷害國家民族,所造罪業必墮三途地獄。」
這一條也就給我們開示嫉妒障礙,這個煩惱習氣要改。見人有好事,我們隨喜,縱然我們沒有能力幫忙,隨喜讚歎也是功德。如果他做的事不對,對錯了,不是好事,當然你不能去隨喜。他做壞事,你去隨喜,那就不對了。這個地方隨喜,就是眾生一毫之善,我們都隨喜。善的,我們隨喜,那個惡的,你就不能去隨喜。你不能看到人家在殺生,你去隨喜,幫助他造罪業。看到人家放生,你要隨喜;看到殺生,你不能去隨喜。你去隨喜,也是造罪業,我們在學《五戒相經》裡面有學到,《沙彌律儀》也講到隨喜殺,你那個叫隨喜殺。所以好的,我們要隨喜。
養成習氣不好改,這個習氣,貪瞋痴慢疑,這個煩惱習氣不是一朝一夕,那我們修行就是在改這個。我們凡夫,每一個人都有煩惱習氣,現在遇到佛法,我們修行就是要改我們的煩惱習氣。這個煩惱不斷的來減輕,習氣,特別是不好的習氣,慢慢要減少。這個習氣養成,真的不好改。
我們人總是各人有各人的煩惱習氣,我們現在人說我的個性,我的個性就是這樣,不是我的個性,是我的煩惱習氣就是這樣。什麼叫個性?那個個性就是煩惱習氣,就是我執。你帶著這個煩惱習氣,你修行你怎麼修,前面我們老和尚講,你怎麼修也修不像。如果你改變自己的煩惱習氣,那修的人就變樣子,就愈來愈像佛菩薩。
煩惱習氣如果不改,「隨著他的福報,沒有福報的造業少」,沒有福報,他造的業還少、還輕,如果「有大福報的」,那他造的業「就會傷害社會」。現在我們看大富貴人家,當大官的,過去生修的福報很大,但是他有貪瞋痴慢,他還在他的地位,他有大福報,他有大的權力,就會造罪業,就會傷害社會,甚至傷害整個國家民族,那個罪業就造大了。「所造罪業必墮三途地獄」,這是真的,所以現在你不要看他在作威作福,沒幾年就到地獄去了,很可怕的!
我們再看第九條:
「九、所有病毒都是從貪瞋痴而生的,能將內心的貪瞋痴三毒拔除,外面的病毒自然沒有了。必須將根本煩惱捨棄,歡喜心才能常常生起。」
我們現在修也就在修這個,「所有病毒都是從貪瞋痴而生的」。我們現在一般人,包括我們學佛的人也不例外,都知道要去預防這些病毒,特別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這幾年,到現在這些病毒一直變種,大家都知道要去防範,要去打疫苗,預防這個病毒,要戴口罩,就是要預防病毒。但是自己內心那個毒都不知道要去預防,自己內心的毒,那個三毒才是真正的毒。外面的毒,內心如果沒有三毒煩惱,外面的毒也毒不了。我們會感染外面的病毒,就是我們內心貪瞋痴三毒去感召來的,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。所以你心裡沒有貪瞋痴,用現在話講,你就有免疫力。心裡有貪瞋痴,你就要打疫苗,要戴口罩,因為我們有貪瞋痴。這個都是師父講的,不是我講的。我們師父講的,我們聽不聽?紀念師父往生三週年,他老人家講的話,我們都不聽,你紀念什麼?假的,是吧?所以真正的紀念,就是他老人家教我們的,我們怎麼去把他做到,那才是真正的紀念,這個非常重要。
「能將內心的貪瞋痴三毒拔除,外面的病毒自然沒有了」。我們現在要反省自己,自己貪瞋痴三毒沒有拔除,所以我們處處要去預防那個病毒,我們要很慚愧。所以「必須將根本煩惱捨棄」,這個根本煩惱如果沒有捨棄,歡喜心生不起來。這些貪瞋痴根本煩惱捨棄,「歡喜心才能常常生起」,常生歡喜心。這個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,也是我們當前重要的功課,我們現在都有三毒。我自己想想我自己,我一身是毒,內毒外毒,所以很慚愧,要學習,這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地方。
「十、學而時習之,我們今天學習十善業道,時時刻刻將十善業落實在生活上,歡喜心就能生起來。」
「學而時習之」,就是時時刻刻來時習,這個時間的「時」是時時刻刻,「習」就是不斷的練習、不斷的實習。這個習,就像小鳥練習飛翔,母鳥要帶著小鳥飛,開始在學,還不會。好像我們學一樣東西,開始在學,還不會,不斷的練習,慢慢就會了。一回生,二回熟,慢慢就會。
「我們今天學習十善業道,時時刻刻將十善業落實在生活上」。我們要把十善業道學習好,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一定要先學習。還有印光大師提倡的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那《感應篇》也是印祖提倡的,這三本書講因果教育,加上先師淨老提倡的《弟子規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。其實十善,你要有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這四部典籍我們學會了,去落實了,你自然能做到十善業道。不然我們學習這個《十善業道經》,你看看這些經文,你不知道它的內容,也學不好,不知道它的內容。
在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裡面講,就是一切善都歸十善,凡是一切惡都歸到十惡,所以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這個都講斷惡修善的,所以這些典籍也都歸到十善。包括我們常常提的《常禮舉要》,還有印光祖師提倡的《格言聯璧》。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,有印《菜根譚》、《延壽藥言》,這些世間的善書典籍,統統歸十善。所以《占察經》講,凡是善都歸到十善,凡是惡都歸到十惡。因為它的條目只有這十條,但是涵蓋了所有一切善跟惡。所以我們沒有再學習其他的典籍、經典來補充,我們對十善內容無法理解,也不知道怎麼修。
所以過去先師也常常給我們開示,他說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能做到,落實十善業就不難,而且提到,這三個根以因果教育為中心。這個因果教育也是印光大師他提倡的,這個世界,現在這個世間,如果沒有提倡因果教育,救不了這個世界,所有佛菩薩、神仙降臨也救不了。人人明白因果,是大治之道;人人不明因果,就大亂之道。可見得因果教育對現前這個社會有多麼的重要,多麼的急迫,這個也都是我們要去弘揚的。
所以我們學習十善業,這些典籍,你不能不學習。不學習,你不能深入十善業道。實在講地藏三經,講的就是十善十惡。大家打開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你去讀。這個《地藏經》,我讀得很多。以前早年在圖書館,每一年都要辦地藏法會,韓館長她辦地藏法會,都要誦《地藏經》,放大蒙山。《地藏十輪經》,《十輪經》我是沒有讀過,但是早年圖書館都印過,十輪是什麼?十善十惡。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,那個輪相也就是十善十惡。這三部經就是講十善十惡的,這些補充經典,對於我們學習十善業才會深入,沒有這些典籍來幫助,我們不能深入,這三個根不能深入。
所以先師提倡這三個根,《弟子規》,過去我也建議同修,你要相關的典籍來補助,幫助我們更深入,來理解這個《弟子規》,這是屬於儒家的,我們就以儒家的典籍,像《格言聯璧》,弘一大師節錄,從《格言聯璧》節錄出來《格言別錄》,那我們學佛人可以看。印光大師也有提倡《格言聯璧》,那是儒家的,這個也可以幫助我們深入《弟子規》。還有《菜根譚》、《延壽藥言》,這個也是可以幫助我們深入《弟子規》的。《常禮舉要》,包括《論語講記》,如果再延伸出來,先師晚年提倡的《群書治要》,那這個也是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的。以這個為根,其他做一個補助,幫我們深入。特別《論語》,雪廬老人講的《講記》,針對我們學佛人講的,我們有因緣也要多學習,對我們念佛功夫有幫助。這些都是儒家補充教材,你才能深入這一部。
《感應篇》,這是屬於道家,道教的。《安士全書》、《了凡四訓》,印光大師最推薦的。《感應篇》自古以來註解非常多,《感應篇彙編》,印祖是推薦。另外推薦一部就是《直講》,《直講》是講得比較白,對一般沒有讀什麼書的人,比較容易聽得懂。內容最豐富的就是《彙編》,《彙編》的註解引用三教經典,所以讀了《感應篇彙編》,可以說三教經典你都讀到了,這印光祖師推薦的。《感應篇》註解很多,大概有一百多種,印祖推薦這個。
那一天我也跟同學分享《感應篇》,雪廬老人他有一個畫冊,圖畫的,雪廬老人也有寫一個墨寶,意思就是有《感應篇》的基礎,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。我們今天在佛學班上課,上到念佛要怎麼念得得力?我們現在都念得不得力,念得不得力,你要用這些來補助,幫助我們得力。所以伏惑,我們念佛要伏惑才能往生,惑伏不住,沒把握。臨命終,生一個煩惱,去不了,一定要伏惑,這個大家一定要記住。我們看到很多念佛同修,平常念佛很用功,到臨終病痛來的時候,念不下去了。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,都是在給我們說法,說什麼法?伏不住煩惱,臨命終就是會這樣,甚至聽到佛號都很恐怖,業障現前。
我們這一生想要往生極樂世界,這些不能不搞清楚、搞明白,不能糊裡糊塗的,到最後自己怎麼死的也不知道,糊裡糊塗。所以學佛,要學做一個明白人,我自己現在是什麼樣子,將來會怎麼樣,自己要知道,要知己,要知道自己。
這講道家的典籍,《感應篇》有這些補助的教材。《十善業道經》就是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地藏三經,特別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還有其他兩部經,都是講十善業的,這個都是幫助我們深入十善業道。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「廣學原為深入」,這麼多補充教材,是要幫助你深入這部的,他講的也很有道理。
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先學習到這裡。「喜莊嚴」,我們就學習到這裡,下面「捨莊嚴」,我們下星期再繼續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⭕️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://www.amtb.tw
⭕️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://rsd.amtb.tw
⭕️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://www.hwadzan.com
⭕️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://www.tply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