🔹聽經學習上的業障相是什麼樣子❓
🔹「菩提」要怎麼長養❓
🔹什麼叫覺悟?什麼叫不覺悟❓
🔹念佛為什麼殊勝❓
金剛經講義節要—歷事練心,是學佛的緊要關鍵 悟道法師主講 (第一二一集) 2025/3/1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:WD15-008-0121
《金剛經講義節要》卷三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晚上好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請大家翻開經本一百四十五頁,我們從第三行的經文看起:
【若有人能受持讀誦。廣為人說。如來悉知是人。悉見是人。皆成就不可量。不可稱。無有邊。不可思議功德。如是人等。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】
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這段經文,這段經文我們學習了《金剛經講義節要》第一條、第二條。我們今天接著看第三條,在一百四十五頁倒數四行,從三看起:
【三、利益眾生為『功』,長養菩提為『德』。「無邊功德」四字,總明是經教義,有證體起用,遍滿無邊法界,利益眾生,同證菩提,無量無邊之功德也。】
我們前面學習到《節要》的第一條、第二條。初發心修行的凡夫,他的福德勝過長劫苦行的菩薩,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?我們要知道,初發心修行是凡夫,像我們這樣是凡夫,所謂凡夫就是煩惱一品沒斷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一品也沒斷。第一個階段的見思煩惱,我們一品也沒斷,後面就更不用說了,所以這個叫凡夫。如果你有斷見思惑的見惑八十八品,那就不是凡夫了,那個雖然是小小聖,但是他已經入了聖流,入了聖人之流,在三不退裡面他已經證得位不退,位不退就是不會再退到凡夫了。根據《四十二章經》講的,證得初果須陀洹,最長時間就七生天上、七下人間,就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他必定證得阿羅漢果,就是會把思惑斷盡,不會再退到凡夫的地位。雖然還沒有出離三界,還在三界六道,但是他不墮三惡道,就是在人天兩道,七次往返天上人間。我們凡夫就不是這樣,凡夫都是六道輪迴,而且在三惡道的時間長,墮落三惡道的機會多,生到人天善道的機會少,時間短暫,這個就是凡夫,六道生死凡夫。只要你沒有證得須陀洹之前,無論你定功修得多高,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還是凡夫,一旦定功失去,又要輪迴了。
這裡講初發心修行的凡夫,為什麼他修的福報勝過那個長劫苦行的菩薩?因為雖然是凡夫,但是他「發紹隆佛種之心」,他發大心,這個在經上講叫大心凡夫,「修紹隆佛種之行」,紹隆佛種的行門。「荷擔如來」,就是說明他能夠紹隆佛種。「修學必須明了教義」,為什麼有這個差別,這個教義我們要明白。為什麼要聽經聞法,講經說法?無非就是要明瞭這個教義、明瞭這個道理。明瞭跟不明瞭,修學效果差距日劫相倍,就是你圓教修行人,開圓滿見的人,你修一天等於一般修漸次教的修一劫,日劫相倍,那差距太遠了!前面講荷擔如來,發紹隆佛種之心,行紹隆佛種之行,必須明理。
「云何得明?多讀大乘以廣其心」,要多讀大乘經典,讓我們這個心能夠廣博。就是夏蓮老講的「廣學原為深入」,就是你多讀誦大乘,以經解經,幫助我們深入一部經、一個法門,你無論修什麼,都是幫助我們深入這部經的。所以在解門,善導大師講,解門可以求多解,但是行門我們只能選一個,一門深入;解門是幫助我們修行的,幫助行門。善導大師在《四帖疏》也有開示,解不妨多解,多讀誦大乘。大乘經典很多種,各人的根器,各人的緣分也不一樣,有的人喜歡《金剛經》,有的人喜歡《圓覺經》,有的人喜歡《楞嚴經》,有的人喜歡《大乘起信論》,有的人喜歡《楞伽經》,這個大乘經相當多。這裡我們要注意的就是說大乘,不是小乘,因為這個經是大乘。還要「勤修觀行以銷其障」,因為我們無始劫來,我們都有業障,要勤修觀行。這個觀行,也要求三寶加被,幫助我們開智慧,求佛力加持,消業障,這樣來增長薰習的力量。所謂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時間久了,我們自然會明白。我們現在不明白,就是有業障,業障消了,你就明白了。因為業障給你障礙住,聽經也聽不明白,為什麼聽不明白?聽不懂,不曉得在講什麼?聽不懂,沒有興趣,沒有法喜,聽了就很累,很想睡覺。還是睡覺好一點,因為聽不懂,沒興趣,那是一種業障相。
以前我去聽先師淨老講經,雖然懂一點點,但是懂一點點就有法喜,沒全懂。但是能懂一點,懂一點就覺得這裡面還有很多道理,才會鍥而不捨,就不肯放棄了。因為聽懂,也契我們的機,我們想要的,能夠理解,能夠體會,我們才會有心繼續去聽講。先師淨老他講經說法,也很善巧方便,深入淺出的來講,這一點也是非常難得。聽的人各人的根器也不一樣,如果你有業障沒有消除,真的不但聽不懂,還有把意思聽錯的,曲解經義、誤解經義、錯解經義,這大有人在。
過去我們老和尚常講,當面聽我講還會聽錯,真的大有人在,那是什麼?業障。所以要懺除業障,求佛力加持。求佛力加持,無過於念佛、拜佛、懺悔。真正念佛也是很圓滿的一種懺悔,念佛消業障,至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那就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我們現在念了很多,好像業障也沒有感覺到消了多少,多少有消一點,但是不明顯,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至心。我們現在是屬於散心,我們一面念佛,一面妄想一大堆,屬於散心。但是我們總是要從散心念佛,念到至心,這是一個過程,沒有辦法一下子就是至心的。
一下子至心也有,五逆十惡臨終看到地獄相現前,那個時候遇到善知識勸他趕快念佛,不然你就下去了,他是嚇得不行了,那個時候就沒有妄念了。好像一個人拿刀子要追你、要殺你,你這個時候還會有什麼想法?還會想說明天我要吃什麼?不會,你現在逃命要緊,就只有這一念,其他你都放下了。看到地獄了,有人告訴他,你趕快念阿彌陀佛,不然你就要下去油鍋裡面了,那這個時候就只有一個念頭,拼命求救,求阿彌陀佛,他這一念是至心,所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
所以你這個觀行,要能觀得起來。但是觀行觀不起來,還是有業障。懺除業障,然後再修觀行,不然你想觀,觀不起來。所以勤修觀行,求三寶加被,這個雙方面都需要,我們凡夫不能沒有佛力加持。不但說修淨土、修密宗要佛力加持,實際上所有的,不管哪一宗都需要佛力加持,你參禪也要佛力加持。所以這些我們要明白,我們有業障自己要知道,要知道懺除業障。懺除業障就是要改過,《了凡四訓.改過之法》後面一段講的就很重要。那一段就是我們如果過惡太重,我們會有什麼現象。因為業障很重,業障很重會有什麼現象?心常常不開朗,常常生煩惱。或者夜夢顛倒,或者做好事人家還埋怨我們,等等的,這些都是業障,惡業、業障障礙,所以要懺除業障。
懺除業障要修善,修善要不著相,這樣就超越了,斷惡修善不著相就超越六道了。斷惡修善著相,只能得人天福報,超越不了。念佛人著相,我們就著西方極樂世界的相,就不要著六道的相,就是我們斷惡修善把這些功德迴向求生極樂世界,不求人天福報,那我們就超越。這個可以著相,但是你不能求人天福報,你只能著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相,不能著六道那個相。你求人天福報就執著,你放不下人間天上五欲六塵這些境界,還貪戀這個世間,希望在這個世間享受榮華富貴,還捨不得走。所以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特別開示,你斷惡修善,你修什麼統統要迴向求生西方,絕對不能有一個念頭要求來生人天福報。現在很多出家人都要提倡「人間佛教」,來生再來作人,再來做和尚,再來做法師,信徒很多,他求這個,求這個就不能出離生死。但是現在這個很多人比較喜歡,勸他去極樂世界,好像極樂世界沒有人天福報好,所以《無量壽經》後面佛也講得清楚,以為西方極樂世界不及天界,實際上我們是完全不了解西方極樂世界,什麼天都不能跟極樂世界比。
我們今天,這個第三條,『利益眾生為功』,就是要有發利益眾生的心,要有這個心。什麼利益眾生?怎麼樣才是利益眾生?我們自己感受到苦,那也要想到眾生也是有這些苦,我要解脫這個苦,也要發願幫助一切眾生都脫離這個苦,這個心就是利益眾生。比如說,我們肚子痛,想到還有很多眾生跟我一樣肚子痛,那我不想肚子痛,也希望眾生不要痛,希望幫助他們,這個就是利益眾生的心。就是要有這個心,要先發這個心。或者常常想觀音菩薩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,印光大師都念這個大悲咒水、大悲米、大悲灰跟大家結緣,這個我們也可以學,我們來念,希望眾生都離苦得樂,我們發這個心,這個就是「功」。
『長養菩提為德』。「菩提」要怎麼長養?什麼叫菩提?菩提是印度梵語的音譯,翻成中文的意思就覺悟的意思。這個覺也是有層次的,小乘也是覺,《十善業道經》講,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、無上菩提。聲聞、緣覺是小乘,發菩提心,他也覺悟了,但是心量還不大,只有自利,還沒有發心利益眾生,所以是小乘,自了漢。無上菩提就是成佛,你要發菩薩心、修菩薩道,菩薩心修菩薩行是因,成佛是果,發這個大乘心。
菩提是覺悟,小乘聲聞、緣覺,聲聞菩提、獨覺菩提,他自覺,但是沒有覺他,他還沒有想到要去幫助眾生覺悟,他只有自己覺悟,他沒有發心幫助眾生覺悟。所以自覺就是聲聞、緣覺;自覺覺他就是菩薩;覺行圓滿就是佛,自覺覺他圓滿了就是佛。所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無上菩提也是建立在小乘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的基礎之上。
聲聞、緣覺他們只有出離心,這個出離心是初步,不管大乘小乘,這是共同的。出離心,這個我們也會講;什麼叫出離心,也不是很清楚。什麼叫覺悟?什麼叫不覺悟?我們要講具體一點,講得太淺了,我們也很難去體會,就是你覺得這個世間苦不苦?還是你覺得很快樂?如果你覺得很快樂,你是還在迷,還沒有覺悟。有的人說我很快樂,我們就知道他還在迷,其實他快樂不快樂?他根本一點都不快樂,根本都不快樂,他把那個苦當作是樂,他搞錯了。人在苦中就不知苦,為什麼不知苦?迷惑顛倒。為什麼迷惑顛倒?業障深重,就障礙住了。
這個菩提,要覺悟世間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這個是基礎,無論大乘小乘都要有這個基礎。為什麼要有這個覺悟?你才會覺悟到生死事大,生死輪迴是大苦。我們現在是人在苦中不知苦,這個苦我們都受無量無邊次了,但是忘記了。如果我們沒有覺悟到生死苦,你就不會想要去解決生死的問題,不會想到這個問題,只想到眼前。你不會想到說,將來死了怎麼辦?不會想這個問題。想到這個問題,這個人就是開始覺悟了。「人在苦中不知苦,知苦便是善生時」,你真正知道這個苦,那就是你善根生起的時候。因為你知道,你就想要去解決這個問題;你不知道,你就不會想去解決這個問題。不會想去解決這個問題,那就是六道生死輪迴沒完沒了,苦上加苦。
所以《八大人覺經》說,「為佛弟子,常於晝夜,至心誦念,八大人覺。第一覺悟: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;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;生滅變異,虛偽無主;心是惡源,形為罪藪。如是觀察,漸離生死。」世間無常,這個在我們凡夫的地位,我們的感官當中,的確世間是無常的。世是指時間,間是指空間,時空是無常,這個時空裡面的一切人事物都不是永恆的,都一直在變化,我們整個身心世界剎那生滅。
我們老和尚根據,佛問彌勒菩薩,我們一個念頭有幾個念、有幾個識、有幾個形相?就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我們老和尚給它乘七次;就是一秒鐘,我們念頭有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。我們根本就沒有感覺,在我們眼前,我們根本無法去體會的那種次數。我們這個電視,電視的螢幕畫面生滅是一百次,這一般人就比較了解。以前老式的電影,那個膠卷,一張一張底片的,一秒鐘它是轉二十四張,就是一秒鐘它有二十四個生滅,這是很粗淺,我們常識可以理解的。彌勒菩薩講的那個就是最深入的。在《仁王護國經》講,一彈指有六十剎那,一剎那有九百生滅,那還是講得很有限的。那麼快的速度,我們無法去察覺,就是我們這個念頭剎那生滅,一個念頭起來有精神、有形相,然後產生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山河大地,這些人事物的幻相。你這個念頭一停,這些就沒有了,這一切法就空寂了,我們身心世界也都空寂了。
所以禪宗參禪,他就很直接的方法,參禪、跑香,在你動得很激烈的時候,突然維那香板一打,大聲一喝。這個我有去福州看過他們參禪,他們就在跑香,參「念佛是誰?」用參禪的方法,去那邊坐香,坐一段時間就起來跑香,跑跑跑,那個維那大聲一喝,然後就停下來。這個大聲一喝,他突然前後際斷,就是你那個微細的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那個一念,突然斷下來,那你就開悟了,這是禪宗的方法。
念佛,我們念佛念很快,念到你無心當中,突然剎板,這個時候,因為這個生滅的念頭,就是你前念(前面的一個念頭)滅了,後面的一個念頭很快接著就上來,它就是一個連續性的,這個叫做相似相續相,就是前一念跟後面這一念很相似,但是不一樣。我們看動畫,卡通影片,它就是很多很多張累積起來,然後快速給它轉動,好像你拿便條紙,用鉛筆畫一個人,那是靜態的,但是畫很多張,畫一疊,然後像數鈔票這樣一張一張很快過去,你看到那個人就在跑了。其實它是靜態的,那為什麼跑?就是你給它轉得很快,那是個虛妄相。還有我們點香,你也可以用點香來體會。你點一把香,然後在晚上沒有燈光的時候,你給它畫一個圓圈,你看有圓圈,實際上就那一把香。為什麼會有那個圓圈?因為你在動,才會出現那個相。我們現在就是跟那個道理一樣,就是我們念頭在動,你會看到這些;你念頭不動,你看到什麼?就是不生不滅。你念頭一動,生老病死,人死了哭得要死,其實那是假的。但是講真的,人家不相信;講假的,大家才能夠理解、能接受。所以佛講大乘法,有些人他聽不懂,他不聽了。沒有到那個程度,他不聽。你講這個生滅法,他懂,他看到就是生滅;你給他講不生不滅,我看到就是生滅,怎麼會有不生不滅?
這個菩提,「長養菩提」,要怎麼長養?還是要多聽經聞法,多修觀行,多觀察,這個人間的確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。我們凡夫執著,以苦為樂,空認為是有,無常認為是常,無我認為有我,有我就我能控制、我能佔有、我能得到,這凡夫的四倒,四種顛倒,所以這是凡夫。二乘,聲聞、緣覺也有四倒,他沒有我們凡夫這個執著,但是他執著四聖諦法,就是苦集滅道,他執著那個。所以菩薩就破這個,佛菩薩就是常樂我淨,有常、有永恆的,有真樂,有真我,有清淨,常樂我淨。所以這個就是一層一層的,佛法修學也要知道它的層次。
所以「長養菩提」,我們要多修觀行,多聽經聞法,菩提心才能生得起來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這個菩提心,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,起碼也要有第一個出離心,這個最基本的,如果你沒有出離心,你說有大悲心、有正知正見的心,這個也會落空,因為這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,從這個基礎提升。現在有很多法師都發這個願,我要下地獄,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,我要學地藏王菩薩。願發得很好,實際上做不到,我們明理的人就知道實際上做不到,做不到,你發了那個願是空願。地藏王菩薩是入地獄去度眾生,我們入地獄是去受罪,自身難保,你怎麼去度眾生?這個是發的變成虛願、變成空願。有的人發狂願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我要四十九願,狂願,這個都不正確。
所以蕅益大師講,如果你不想了生死,你說你發菩提心要度眾生,他說他不相信;說發大菩提心,他更不相信,蕅益大師《寒笳集》講到這個。如果你不是真正發菩提心,有了生死這個心,成佛道度眾生這個心,真正在這個地方去修行用功夫,你徒眾度得再多,廟宇蓋得再大,都是輪迴當中的事情,都是六道輪迴的事情,跟佛法沒有關係,跟世間法有關係,跟出世法就沒有關係。
因此真正明理的人知道,道場什麼才是真正的莊嚴?幫助人家了生死、出三界、成佛道,在淨土裡裡面講,幫助人往生西方,這個是真正莊嚴。有一個人去,那就幫助一個人作佛,一尊佛他就可以度無量無邊眾生,那你說這個功德怎麼可以去思議,當然不可思議。如果信眾很多,一個人也沒有往生,也沒有出離六道,這個等於是說沒有成績,都是輪迴生死的事情。我們要認識什麼是真正的佛法,不但經,每個字有無量義,就是這個《講義》都無量義。
『無邊功德四字,總明是經教義』,就是這部經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這是給我們總說明這部經它的教義。『有證體起用』,有讓我們證得自性本體起作用,有體必有用。像我們有這個身體,這個身其實是體,身體有作用,能走路、能做事等等的。每一個人事物,物體,有體必有用,像這個毛巾是體,擦臉是用,有它的用途。所以這個就是「有證體起用」。這個證體起用,它『遍滿無邊法界,利益眾生,同證菩提』。你證得這個法身的本體,你就能起作用,就能「遍滿無邊法界」。遍滿無邊法界,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能現什麼身,同時可以分身、化身去度眾生,但是你要證體。我們要修到證體,實在講也不太容易,我們凡夫只有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到那邊就有了,阿彌陀佛加持就有了,我們就可以去無量無邊世界度化眾生,就能真正利益到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同證菩提,那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,不是我們思惟、議論所能達到的。
我們再看:
【四、須知因行同,因心不同,果報自然不同。欲成遍界分身,普度含識,不可量之化身。必當發利益一切眾生,以拔一切苦之大悲心。發如是心,必證如是果。】
我們『必當發利益一切眾生,以拔一切苦之大悲心』。這個大悲心,什麼叫大悲心?悲能拔苦,慈能與樂。看到眾生苦要發願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要發這個心,這個心是大悲心,要幫助一切眾生。『發如是心,必證如是果。』發這個心,你要證得圓教初住位菩薩才有這個能力,不然我們現在凡夫發這個心,我們有這個心,但是能力上我們做不到,我們還是凡夫。縱然你開悟了,見到法身,叫做素法身,那個叫見道位,他還不能像觀音菩薩這樣分身、化身,他還要修道。修道就是斷煩惱,斷習氣,煩惱習氣斷盡了,你才能證得法身,證得法身就可以像觀音菩薩這樣三十二應身,無量無邊度眾生,是要這樣的。
所以禪宗有破三關。只有大徹大悟,你就見到法身了,見道了;但是見道了,你還不能證入,入才起作用。所以見道位、修道位、證道位。你見道了,這是悟後起修,你悟了再去修行。所以這個也是我們要明瞭的。為什麼說淨土殊勝?淨土就是我們念阿彌陀佛往生到極樂世界,我們還沒有修到這個程度,我們是凡夫,就有跟這些諸佛菩薩一樣的能力,它的特色是在這裡。你說他是凡夫,他跟那些等覺菩薩一樣,神通、道力都一樣,你也不能說他是凡夫。你說他是佛菩薩,他一品煩惱沒斷。說聖人也不是,說凡夫也不是,所以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說,這個世界真奇妙,不可思議。
所以我們發這個心,你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蕅益大師講的,你真信、切願,念佛求生西方,就是無上菩提心。因為你只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往生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不是小乘,他一定勸你發菩提心,那就等於發了無上菩提心,一點都沒錯。你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不會叫你說,你做個自了漢就好了,不會這樣,一定勸你發無上菩提心。所以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,一點都沒錯。
我們再看第五:
【五、欲成福慧莊嚴,相好無邊,不可稱之報身。必當發廣修六度萬行,樂集一切善法行之深心。】
什麼叫『深心』?就發這個心。你要修成『福慧莊嚴』,這個福跟慧都圓滿,『相好無邊』就是報身佛,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這個『不可稱之報身』。『必當』,必定、必須、應當『發廣修六度萬行,樂集一切善法行之深心』,要發這個心。發這個心要修,凡夫也很難達到。所以念佛為什麼殊勝?發這個心,這個叫因地教,就是發菩薩心、修菩薩行(六度萬行就是菩薩行),修因就證果,這個叫因地教。一切法門都是因地教比較多。有果地教,果地教就是密宗跟淨土。密宗是三密相應,凡夫意觀想、口持咒、身結印,那你念念念,我們身口意三業都在造業的,你念念念,跟佛相應。好像調保險箱的號碼,以前我們老和尚說,修行就像調保險箱號碼一樣,調對了就開了。好像我們那個頻道調對了,電視節目什麼台統統進來了。他是用這個方法。
我們念佛就更直接了,就你念這句阿彌陀佛,你就一直念,你就成佛一半了,這果地教。阿彌陀佛就是我這個修成了,跟你們分享,就這樣,你不用那麼辛苦慢慢修。我們靠我們自己修要修到哪一年、哪一劫?你可以享受現成的,就是這樣,這叫果地教。果地教,你就持名念佛就可以了,就這麼簡單,可以享受到無上菩提的佛果,就這麼簡單,念南無阿彌陀佛,這樣就可以了。持名念佛比實相念佛、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,那又容易多了。但是它有它的困難,它難信,你很難相信,念念念,你那個懷疑就來了,我怎麼念這麼久還不行?你一面念,一面起懷疑,不信,自己造成障礙。如果像那個阿公阿婆,他什麼都不懂,什麼教理他也不懂,他真的能老實念,他就暗合道妙。禪宗明合道妙,那他是暗合道妙,他不懂,他能老實念佛,他就跟實相就相應。難信,所以《彌陀經》我們常常念「難信之法」。難信能信,那這個善根福德因緣就深厚了,你就是念這個名字就能夠入華藏,持名入華藏,華藏入名字,整個華藏世界就在這句佛號,你相信不相信?相信,但是心裡,怎麼念這麼久還沒有看到佛?你那個懷疑就是一直會出現。
那怎麼辦?還是要繼續念,念到你的疑根連蒂斷。「誤人第一是多疑,疑網纏心不易知」,「疑能生苦苦生疑」,那怎麼辦?你還是要死心塌地,「咬定牙關念阿彌,念得疑情連蒂斷,到此方知我是誰」。夏老的《淨語》,就是他念佛證得理一心的一個心得,這個真的很難得。這個樣的人,黃老說,幾百年都難得出現一個,他把念佛整個和盤托出。只要念,只要你肯念,成佛一半了,你相信不相信?都相信,但是等一下就不相信。它這叫果地教,果地教是什麼?就是從果修因,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講,以果地覺做為我們修因的心,直接把佛的果地拿來作我們凡夫修因的心。所以我們這個因跟果它是同時,像蓮花一樣,就同時,就是你念佛即是成佛時,那你相信不相信?是嗎?不要說你沒有懷疑,你要好好把這個話聽清楚。你真能斷疑生信,我看你一秒鐘都不願意空過,你會抓得緊緊的,因為你真的認識到了,這個是我們很快成佛的一個方法。
所以「億萬人中一二知」,億萬個人當中,很難得一、二個人知道。所以你要修成福慧莊嚴,你要修多久?廣修六度,這個要修三大阿僧祇劫,無量劫。你現在念一句佛號,這些統統有了,你相信不相信?很多研究教理的法師,研究得愈多,他就愈不相信,哪有那個道理?一定要修因證果。修因證果,過去黃念老有一個譬喻,我覺得也很好,他說你要吃一個饅頭,那現在有人做成了,你花五塊錢去買一個來吃就好了,這叫果地教,那不是很快了嗎?如果你要自己從修因,你要找一塊地去種麥,今年種,明年收成,然後收割,然後磨成麵粉,然後要去揉。我做過饅頭,我當兵做過饅頭,我知道,要去揉,然後再給它發,然後第二天早上再蒸。做一個饅頭,從這個因到果,你要吃那個饅頭最少要一年,才能吃到那個顆。你現在花個五塊錢去買,你馬上就可以吃了,這個叫果地教。那個叫因地教。講因地教,大家比較容易相信,講果地教,那就比較難信了,但是真的,佛怎麼會打妄語?要相信佛的話。
所以這個必修六度萬行,六度萬行要廣修,要怎麼修?你時時刻刻念一句阿彌陀佛,六度萬行。六度萬行要怎麼修?蕅益大師也給我們開示,一句佛號圓修六度。真正的念佛人,「放下身心世界,即大布施」,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,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布施,是大布施,你什麼統統放下了。真念佛人,「不計是非人我,即大忍辱」,不去計較這些是非人我,人家對我好也好,不好也好,他統統不放在心上。真念佛人,「不復起貪瞋痴」,不起這些煩惱,就是大持戒。真念佛人,「不稍間斷夾雜」,不稍間斷夾雜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,這句佛號是一切總持法門。這句佛號,三藏十二部,顯宗密教,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,統統在裡面,那就是精進,不稍間斷夾雜。真念佛人,「不復妄想馳逐」,不打妄想,就是大禪定。真念佛人,「不畏他歧所惑,即大智慧」,他歧就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方法等等的,包括其他宗教、氣功,不會被那些所迷惑,這是大智慧。所以我們不要小看那些阿公阿婆,他什麼都不懂,但是他能老實念,他就六度齊修,他一句佛號,六度齊修,這個是最快的。
【六、初發時,尚未斷念,只有向生滅門中,精進勤修不著相、不壞相、普利一切之六度。且無始來妄想,非歷事鍊心,決不能除。此皆學佛之緊要關鍵。】
『初發』,就是初發心的時候,『尚未斷念』,我們生滅的念頭還沒斷,我們剛才講,我們前後際沒斷。如果我們哪一天打佛七的時候,念念念,念到很快,一下剎板,看你能不能前後際斷,前後際斷你就悟了,你就見到法身了。「尚未斷念」,還沒有斷念,你的心還在生滅當中,我們現在就是生滅。『生滅門中,精進勤修不著相、不壞相』,這個很重要,我們一般說不著相,但是也不壞世間相。「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相」,世間這些相,這些秩序,我們不破壞,我們要不破壞這個世間相,隨順這個世間,隨順,不破壞。『普利一切之六度』,「普利一切」就是你不著相,也不壞相。不是說我不著相,我把這個相破壞掉,不是這樣。不著相,我不看電視機,我就把這個電視機砸壞,壞相,那就錯了。是叫你不著就好了,不是叫你把它砸壞、把它丟掉。關鍵你心理上不要去著那個相,你只要不著相,外面那個相是虛妄的,你也不必要去破壞它。你要有一個去破壞的念,你又著相了。所以「普利一切之六度」,要普利一切眾生六度萬行。
無始劫以來『妄想,非歷事鍊心,決不能除』。所以修行要在境界上練,不是避開境界去修,避開境界沒辦法修,你這個妄想除不掉。不是去躲個山洞裡面都不出來,你在裡面還是妄想,你念頭還是一直在生滅。但是你歷事練心,在這個歷事練心當中去除這個妄想。所以懂得這個原理,你修念佛法門、修密、修禪、修教,每一個人都有他開悟的因緣,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一定在什麼樣的一個機緣,你突然就會悟入了。這個歷事練心非常重要,沒有歷事練心,我們這個習氣、妄想也除不掉,所以要歷事練心。我們念佛人就是要歷事練心,每一天面對這些人事物,都是讓我們修行、讓我們練的。
『此皆學佛之緊要關鍵』,這個就很重要了。所以過去我們在圖書館,我們有些師兄弟他們做得就生煩惱,天天要做,還要被罵,想要去山上了生死,閉關。後來我們老和尚開示,我是有體會到一些。有些人他還沒有體會到,師父開示,我有體會到一些。所以我就咬緊牙根面對這些。在這個當中,我們才知道自己修行到底修到怎麼樣?在這個境界當中,你才去歷練,當然可能進一退九,但是你沒有這樣,你也永遠進不了步。總是溫室的花朵,不是外面能夠禁得起寒霜的松柏,所以歷事練心就非常重要。歷事練心,真槍實彈的,那個不是講一講就算了,沒有這些境界來歷練,我們這個妄想很難消除,所以這些也是學佛的緊要關鍵。
所以我們不能離開這些人事物去修行,沒得修。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在這些人事當中修。修什麼?我們念佛人,你要提起一句佛號。順境不起貪心,用念佛把它代替;逆境不起瞋恚,用念佛把它代替;愚痴心起來了,用念佛來破這個愚痴。總是我們能夠提起一句佛號,你就能夠去突破,縱然你一面生氣,一面念佛,這個也有功夫。雖然一面生氣,一面念佛,但是他還能念,這個就是功夫;如果沒有功夫,統統忘得乾乾淨淨的。所以能夠不忘就是功夫,你不要忘記這句佛號,就是功夫,就是證,這樣應該我們大家都可以做得到,你只要不要忘記。要不忘記,要怎麼練?你就在這個動當中去練。你不要說我什麼事都沒有再來練,不是,動當中,你都快死的時候,那個時候哪有那麼舒服的讓你念佛。所以你要在動當中練,特別現在災難那麼多,我們遇到任何的情況,我們第一個念頭可以提起一句佛號,要這樣練。遇到任何的危險,遇到什麼都要提起一句佛號。
要臨時這樣提起,平常要練兵,要熟練,「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」,你要熟悉,你養成習慣,到時候你自然佛號就出來了,就管用了。所以我們現在生滅門中,我們就是念這句佛號最好了。依照《金剛經》這樣修也可以,你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也可以,這個是要不取,這個跟我們念佛也是能夠互相幫助,不要取那個相,我們就提起一句號,不取於相就是無住,提起佛號就是生心,我們凡夫就能達到這個,只有念佛才能達到。不然「無住生心」,不但我們凡夫達不到,就是別教的初地菩薩,以前的三賢位,他無住就不能生心,生心就不能無住,那要分開的,他都達不到,那些聖人都達不到,那些阿羅漢都達不到。我們一個凡夫,一品煩惱沒斷,你只要能不取於相,就是無住。你修一般的法門,你無住就不能生心,生心就不能無住。所以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無住;而生其心就阿彌陀佛,那就生其心了。你看「無住生心」,就這麼簡單!現在問題你相信不相信?所以《阿彌陀經》說「難信之法」,你難信能信,那你這一生就去作佛了,而且很快就作佛,不要很久。「此皆學佛之緊要關鍵」。
【七、住相以行布施六度,一遇障緣,必致退心。當知妄想未歇,起念便著。於四句中,必著一句。故欲得不著、四句皆離,必須無念。】
『住相』就是著相,來行布施,修六度。遇到障礙因緣,『必致退心』,我們必定會退心,一定會退轉。「住相」,來修六度萬行,遇到障緣就退轉,這個退轉也是必然的。像歌利王割截身體,肉一塊一塊的割,誰受得了?忍辱仙人為什麼受得了?他不住相。他不住相,那個刀割他的身體就像割水一樣,他不會痛。我們會痛,我們為什麼會痛?因為我們住相。他不住相,就像虛空一樣,刀畫水,刀像割虛空一樣,他就不會退。我們一痛,我們當然退的。
我以前參這個參了很久,那怎麼可能?不要說一片一片割,一個針稍微戳一下就受不了了!後來我知道,大經聽多了有幫助。圓瑛法師,他打坐入定,起來沒有起念頭,這個門就走出去了,門沒開。等一下回來進不來,為什麼進不來?他起心動念了,著相了。我們現在你走看看,那個玻璃門,你看能不能走出去?你硬走出去,等下你頭就破一個洞,血都流很多,要送醫院了。如果你不起心不動念,你走過去,那個門也不會壞,你頭也不會破。為什麼?考一考,要考試,聽經要考試。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那個門也是虛妄的,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虛妄,虛妄入虛妄,它怎麼會有障礙。我們現在為什麼會有障礙?我們把它認為是真的,我們著了那個相,這樣大家明白嗎?那不是說我們聽懂這句話,我們就不著相了,不是,你要修觀行。不是現在聽懂,我點頭,你這個相還是放不下。
『當知妄想未歇,起念便著。於四句中,必著一句』,就是只要你起心動念,無論你動什麼念頭,總落在這個四句。這四句是什麼?一個有,一個無,一個亦有亦無(也有也沒有),一個非有非無(不是有也不是沒有)。你不管怎麼講,你起心動念,你一定落在四句。這個四句就是對立的,邊見。大跟小,善惡、陰陽、男女、邪正種種,就二邊,它就是邊見,對立的,但這個是虛妄的。所以禪宗常常測驗學人,你離開這些,道一句來。就是測驗學人,這些都離開了,那你說一句。這個叫做禪機,要你去參,你參透了,那就開悟了。沒有大小、沒有長短等等這些,這個是虛妄的分別執著,這個在《占察經》裡面也講得滿詳細的,這些都落在四句裡面。
『故欲得不著、四句皆離,必須無念。』你不起念,那這個四句都離了。不起念就要像禪宗這樣前後際斷,那個不起念,這四句你就離了。你心不起心不動念,你怎麼說都可以,說有也可以,說無也可以,說非有非無、亦有亦無統統可以。我們只要起心動念,你怎麼說都不對,所以「四句皆離,必須無念」。這個無念,就是中峰國師《三時繫念》講的那個靈知心,它就是無念,要悟那個心。我們現在悟不了,這個方便就是念佛,也像禪宗直接徹悟你的自性,那個靈知心。我們現在悟不了,就是用念佛,以佛知見來對治我們的眾生知見,我們這個叫眾生知見。對治我們這個眾生知見,我們信願念佛,就把眾生知見轉成佛知見。所以它這個方法就很巧妙,這一般很多人他不知道。所以大家能聞到這個無上甚深微妙法,這是很不容易。
好,今天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。這段經文還有兩條節要,我們下次再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⭕️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://www.amtb.tw
⭕️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://rsd.amtb.tw
⭕️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://www.hwadzan.com
⭕️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://www.tplys.com